生活中的实用心理《5分钟心理学》
图片
配合下方音频阅读,体验更佳。
图片
柠檬心理丨作者
Pexels、Pixabay丨图源
“TA升职了,我还在原地踏步,我好失败啊!”
“她的朋友圈总是光鲜亮丽,而我连周末出门的动力都没有……”
“如果我像他一样自律/有钱/情商高,是不是就能过得好?”
很多人的焦虑、自卑和内耗,并非来自真实的困境,而是来自一种:
习惯性的“精神窥探”。
过度关注别人的生活,然后把目光收回来看自己时:
只剩不满和焦虑。
你之所以活得累,就是因为你把大部分精力都用来“研究别人”了,而不是用来“经营自己”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比较这个问题。
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自觉对比他人?
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:
1. 社会比较本能
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曾提出一个“社会比较理论”,他认为:
人类会通过对比他人来评估自己。
适度的比较确实能帮我们定位自己,但问题在于:
我们常常“向上比”,也就是和比自己好的人比,然后就会产生自卑,总是忽略自己已经拥有的,产生不知足的心理.
而且有时候我们还会陷入“虚构比”,比如拿自己的真实生活对比别人的精修人设,这样的结果只能是越比越焦虑,越比越无力。
2. 片段式传媒的影响
我们刷朋友圈、小红书、抖音,总是能看到别人,要么升职加薪了,要么正在环球旅行;
有的人最近陷入了甜蜜恋爱,还有的人在坚持健身打卡,已经练出来马甲线。
别人的生活多姿多彩,对比起来,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很普通很无趣。
但真相是:
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部分,你拿来对比的,可能是一百个人生活的“高光片段”拼凑成的“完美样本”。
但你却用这样的完美样本来贬低自己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。
3. 逃避自我成长
现在请你思考一个问题:
你是真的“羡慕”别人,
还是只是不想面对自己的懒惰、拖延或恐惧?
很多时候,我们研究别人,是因为,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,就不用面对自己的问题。
用“别人比我强”来:
合理化自己的不行动。
但盯着别人的人生,不会让你的生活变好;只有把目光收回自己身上,才能改变现状。
如果你总是过度关注别人,那你的情绪会被逐渐透支,你的心理能量也都被无关信息消耗掉了。
而且你都是按照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,你对自我的概念会变得模糊,你会忘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、适合什么。
图片
那我们如何才能减少“研究别人”,把精力放回自己身上呢?我给大家三点建议:
1
建立心理边界
图片
下次看到别人分享自己的成功时,那你内心的话:
从“TA凭什么……”换成“我该如何……”
把“如果我是TA……”换成“我现在能做什么?”
每次发现自己又在琢磨别人时,问:“这个信息对我有用吗?没有就划走。”
2
找到自己的节奏
图片
你要能理解:
别人的成功 ≠ 你的失败;
别人的选择 ≠ 你的标准。
抛开外界声音,想想:
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?
你的优势是什么?
以及你该如何发挥它?
3
培养专注当下的能力
图片
过度关注别人,往往是因为无法沉浸在自己的生活里。
你可以试试:
减少无意识刷手机的时间,比如给自己设定一个闹钟,到点就把手机关掉;
每天做一件能让自己进入“心流”的事,比如阅读、运动、写作等等。
你还可以写自我观察日记,记录自己的成长而非别人的动态。
其实,你无需比别人“更快”“更好”“更成功”,因为你的人生剧本不是别人的2.0版本,而是独一无二的原创故事。
如果你总是觉得受挫,或者感到焦虑内耗,那可以让我们的咨询师帮助你舒缓情绪、释放压力,并与你一起探索,找到适合你的路。
END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